[摘要] 城市设计师董涛,作为滨水开发及可持续发展的专家,一直致力于中国沿海的城市和滨水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此次,我们来深入了解他对于中国南部沿海城市在产业化变革的过程中所做的研究。
城市设计师董涛,作为滨水开发及可持续发展的专家,一直致力于中国沿海的城市和滨水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此次,我们来深入了解他对于中国南部沿海城市在产业化变革的过程中所做的研究。
董涛选择了位于中国西南部的防城港市,这座城市拥有中国西部地区大的深水港口。因中国各种中国也的迁移,这里将成为铁矿石、建材及煤炭等重要战略物资的中转基地。他认为这将给它的环境及社会结构带来巨大的挑战。
对于一个新兴的中低密度港口城市—防城港而言,中国的经济引发着一场城市和文化的大转型,强大的建设力与破坏力不可避免的共存。当我们不断的去开发新区,创造出经济的增长点,与此同时,我们也不断的抛弃那些传统而老旧的街区,直到这些地方变成建筑废墟,这样的方式让城市丧失了许多东西,包括生态和可持续的生存力。随之而来的是社会流动性日益复杂,交通堵塞、空气污染、不断加大的距离、不当的公共设施以及割裂的城市空间。
设计中我们希望充分利用和保持这个城市的性格,并设想它在未来发展中诸多的可能性。研究中,他在城市中定义了3个相互循环的“圈”,从里到外分别为中心生态圈、中高密度城市圈、低密度发展圈。一个由不同动机、理由、想象、目的、手段、材料建立起来的新体系。
生态圈
根据基地地形形成城市的东南开口,使生态圈拥有清新的空气,同时使新鲜的空气流向城市。
水系系统的设计考虑到发展城市生态渔业提供新鲜食品的同时,伸向城市与夏季风一致对城市进行自然降温。
在生态圈内根据三条水系、土壤结构及地形条件设计三大主体农业:有机农业、城市鱼塘和立体农业。结合道路系统、人们的行为活动和生物特征进行圈层的生境交换。
中国的城乡发展策略和“家庭联产承包”的土地制度以及具有历史传统的“小农经济”等资源和社会关系方面都有发展城市生态农业的有利因素。
结构是建立在城市的生存性之上的构想,城市结构与生态结构形成系统,形成生态吸引和影响的大化。
中高密度城市圈
中高密度城市圈聚集着传统的商业、手工作坊以及这个城市中70%以上的人口。一直以来,这里的生活方式几乎都是自给自足,人们的出行方式也极为环保,而重要的是这里的文化。但随着城市的发展现有的基础设施已不能满足经济的发展及生活的需求。于是它的衰老,使人们都逐渐迁移了出去。我们对建筑及街区进行更新,创造出一些立体的生态空间:间隙型的城市农业,在缓解该区域绿化率过低的同时,进行简单的食物供给,并且平衡建筑的碳排放量;更舒适灵活的组合空间,人们根据需求划分小商业、手工作坊、居住等空间活动,形成多种单元体组合模式;完善的能耗循环系统,我们用间隙型绿色空间去降低水循环及排污的压力,并把部分废弃物进行能量转换,创造再利用的途径。从整体上通过对居住、商业、轻工业等功能区域的调整,让城市圈与其他区域更好的衔接和相互作用。
低密度圈
低密度圈是城市圈的外一环,是城市向外扩散的一个区域。这个区域自然条件良好,有能发展农业的大片土地资源,区域主要发展农业和畜牧业,提供满足城区居民生活需要的食品供给,以实现城市自身生存的自给自足。它是城市高密度圈生活的重要支持。
低密度圈的主要形态为农业村落,人口密度较低,生活方式以农耕为主,对自然环境影响较小,是城市与自然区的过渡地带,能有效隔离城市对自然区的干扰。
低密度圈以村落为结构单元。为节约利用土地,改传统村落的散落布局为集中式布置。每5-8户相邻形成L型基本单元,L型的基本单元使相邻住户形成一个围合空间,更适宜发展自然、融洽的邻里关系。每5-8个基本单元组成一个小型社区组团,围合型的建筑布局使组团内部自然形成内街和公共活动区域,可用于邻里间交流以及需要协助完成的生产活动,包括家禽放养此类的农业生活。中国传统农村习惯同一家族、姓氏聚居一处,组团与村落的具体规模由当地的氏族大小决定。而低密度圈的主要经济形式是农业,所以村落发展的上限为圈内农田的承受能力,多余人口自然外溢,低密度圈得以保持一贯的建筑密度。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